
现如今,大城市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变成了今天的互相联合。
国内都市圈时代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19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被看作是城市群的内核。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文件中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随后的2021年2月8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第1个“国家级”都市圈。
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文件中提出“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支持其他有条件中心城市在省级政府指导下牵头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1年6月23日、2021年11月26日,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也就是说,国家发改委2020年、2021年点名的几个都市圈中,仅剩下西安都市圈还没有批复。
因此,各界普遍认为,西安都市圈或将成为第4个“国家级”都市圈。
2021年12月、2022年初,陕西省发改委政民互动板块中多次明确回复到:西安都市圈即将批复。
但是,第4个“国家级”都市圈最终花落长株潭,西安再次“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昨天(2022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了《关于同意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改规划〔2022〕199号》,这标志着第4个“国家级”都市圈落定。
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作为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的责任主体,长株潭都市圈占据了湖南省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4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聚集了9个国家级园区、19个省级园区,产业竞争力十分明显。
按照2021年发布的《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株潭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万亿元,城镇人口达到13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
长株潭都市圈也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都市圈,将提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支撑能力。
西安都市圈还要等多久?
西安肯定是无缘第4个“国家级”都市圈了,只能期盼第5个。
作为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的城市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西安对于建设国家级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性也是无法否认的。
正是因为如此,大家都西安都市圈的批复才给予了更多的期待。
虽然说西安都市圈目前还没有批复,西安都市圈的规划也没有发布,但根据官方公开发布的种种信息,实际上已经可以勾勒出西安都市圈的轮廓。
2021年2月份,陕西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三十一章为“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其中提到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发展格局。即:
-
一核:即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
-
一轴:即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
-
两翼:即南部秦岭生态文化提升区和北部渭北产业转移承载区;
-
三区:即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
-
多组团:即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富平、阎良为主体的航空产业组团,以临潼、蓝田为主体的旅游休闲组团,以武功、周至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组团,以乾县、礼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组团。
很明显可以看出,西安都市圈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西咸一体化的推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1年里西咸一体化实现了多次实质性的突破,包括2021年7月明确西咸新区由西安全面代管,以及今年2月开始启动的西咸新区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当然,从目前的现实来讲,西安都市圈要想真正实现发展,西安要想真正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西安自身发展的强大。
毕竟,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带动周边,才能让周边的中小城市也能利益共享,让他们也尝到甜头。
这一点,对于2021年经济增长低迷、又受到疫情影响的西安而言,无疑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挑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